2025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股票的平台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为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
其实,“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就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80多年前,海派京剧舞台上的威亚、真车真马、转台水幕等舞台装置,至今仍然在现代戏剧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
另外,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展开剩余96%高科技进入舞台还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与其说高科技破坏了原有的观演默契,不如说是对传统、既有观演关系的不断突破,从而建构了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新的观演关系。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让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使演员现场表演与数字影像形成亦真亦幻的人屏互动,为观众创造了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原来京剧这么好看!”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材料二:
可能有人会问,舞台上的高新科技会对京剧艺术造成冲击吗?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舞台上,内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博弈中,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内容。此外,中国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少胜多,强调以演员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讲述动人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戏曲独特韵味的重要体现,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戏曲特征。
高科技为舞台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把握好戏曲传统的气韵与时代精神的脉搏。舞台上的科技不“喧宾夺主”,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舞台创意。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元杂剧中便已有关于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专门术语——“砌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彰显舞美,暗示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如戏曲舞台中的一桌二椅以及点染环境的各种物件等,它们的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而是结合人物造型和表演,为演员提供动作依凭,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间高度灵活的特点。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和观众审美来进行创新,这对于拓展空间场景、丰富观演体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依靠科技手段呈现出的过于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削减了戏曲的假定性特征,削弱了其程式化的美感,尤其是过度依赖科技手段,还会使演员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从而淡化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孟子强调“充实之谓美”,戏曲则讲求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以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大制作,这些外在逼真的形式虽然震撼,却剥夺了文、舞、乐所蕴含的生命力。如果说演高山就在台上造山坡、演战场就往台上调人马,从视觉上或许有冲击效果,却挤压了演员的表演、去除了想象的空间、破坏了戏曲的情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注重整体的戏曲艺术在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的生态失衡。虽然以小舞台来展示大世界是戏曲舞台的宗旨,但若过分依赖高科技包装,过分追求场面宏大、视听真实,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便与戏曲精神背道而驰。
(摘编自王勇《舞台上的科技不能“喧宾夺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转码”指利用技术对戏剧创意进行转化,使其从设想变成现实。
B .“炫彩”指技术赋能舞台制造光影特效,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
C .“王者之道”指在戏剧表演中应遵循内容占据本体地位的原则。
D .“喧宾夺主”是指戏曲舞台上重视说白、忽视演唱的不当行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导作用下,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成了现在的面貌。
B .运用高科技会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关键要看戏剧的内容是否优质。
C .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假定性特征,不能在表演时采用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
D .戏曲舞台中点染环境的物件在独立表现实景的同时为演员提供了动作依凭。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理布景越少,戏剧舞台上的干扰因素就越少,对演员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
B .很多戏剧可以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烘托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
C .用高科技设计现代戏剧舞台时,要结合剧种风格和剧目主题等进行权衡协调。
D .有必要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参与戏曲舞台创意,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科技创新。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班级举行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高科技进入戏曲舞台是锦上添花”。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材料列出你的反驳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你的凝视(节选)
沈念
凝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
它只有22克,一个无法想象的关于时间的重量,灌注在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之上。它被命名为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
长久凝视,能看到杯身布满细密的弦纹,杯口外侈,仿佛几千年前的风,刚从口沿上呼啸而过。这凝视就是一场对话,说的是时间里的寓言,关乎久远历史与地方迁变。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无釉而黑亮,胎薄却坚硬,器壁有细密的条形镂孔和陶土纹路,仿佛叙说着神圣的母语。
陶器上残留着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着幽亮的光泽。先民种植水稻和粟,饲养家畜,制陶、纺线、织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绕着火堆欢歌舞蹈,在祭祀、庆典、宴饮中捧出的高柄杯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种礼器,承载着礼仪与信仰。时间里的事物灰飞烟灭,只有那些陶器顽强艰难地留存下来,尘封在大地之下,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
一位陶艺大师给你讲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经过这些花费很长时间的工序后,再将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遥想匠人们在水边淘洗陶土,判断胎体的厚薄,考验手上功夫,你的耳际似乎听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发出的声响。
你急切地想听讲述者说那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控制技术。陶艺大师说,陶坯在烧制时要经历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和熏烟渗碳等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烟渗碳阶段,匠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烟熏材料,通过控制烟熏的时间和温度,让烟中的碳粒均匀地渗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内部,从而形成黑色的釉层。他讲述里掺杂的现代名词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动着一个滚烫的声音:黑陶,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这个过程一定是千万次的实践,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经验包浆。火焰红灼,浓烟黑绕,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烟熏材料选择不合适,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时间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①在经历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之后,它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制陶的村庄和街道,依然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你无从一一走访,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旧在生长变化,简洁中有繁复之美,繁复里藏着简洁之力。他们制作的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在融入现代的审美设计后,有了新的形式转化。那些手揉捏着陶泥,感受着泥土的体温,②是时间的裂变,也是时间在隐身……
这样的凝视是泥土对火焰的凝视,是人对大地的凝视,也是生命在凝视着自身的深邃与广阔。
(有删改)
文本二:
八千年的凝视(节选)
姜明
世间美好无数,我最心仪的,是青铜器的沉绿华美。
无法形容那样的美好,只是觉得自己会整个地傻掉,手足无措,目瞪口呆。青铜器闪烁出来的绿光,并不耀眼,甚至可以说非常暗淡,但是,它具有一种由外向内收摄的魔力,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青铜器的绿,不是天然调和出来的,它是铜锡合金,本来的颜色是金黄色,但是它们都出生于数千年前,被时光之手反复摩挲,在黑暗的泥土里,经过数千年的长眠最终出土重光,身上就披染上了这样的绿色铠甲。没有这身铠甲,它很难重现人世,而正是这样一身铠甲,让它荣光加身,无人不对它顿首叩礼。
没有人能打败时光,青铜器也不能。但是青铜器可以抗衡时光。③青铜器之绿,与其说是一种色泽,不如说是一种时光。幸运得很,我们居然可以具象地、奢侈地看见时光、品味时光。
青铜器是历史给后世的慷慨馈赠,那么大的器物在几千年的人事代谢、山海嬗变中没有湮没损毁,不能不说是奇迹。但仅说是奇迹,也是不对的。客观地讲,青铜器之返世重光,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命定。换句话说,制造青铜器的人,特别是下令制造青铜器的人,早就谋定了要让青铜器与日月同光,永垂不朽。
谋求不朽,正是制造青铜器的本质意图。看看青铜器的铭文就知道了,他们歌颂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歌颂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歌颂自己的勤勉耕耘,祝福子孙瓜瓞绵绵、永绥吉劭,为的就是万古流芳,并以之为媒介,接受后人们的感恩戴德。他们知道,铜锡合金不惮于风刀霜剑,不腐于流水黑土,也不大容易被人为损毁,毕竟它乃庞然大物,而且自古就以礼器兵器之身,被赋予神圣尊贵的内涵,损毁青铜器,恐怕要给自身带来血光之灾。所以,青铜易主,不是新主如获至宝,将之供奉膜拜,就是被厚土沉埋,静待下一次重生。
所有初见,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见。
我看见了一只眼睛;我凝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凝视我。
我们互相凝视,我们对视,我突然醒悟:④这不就是溯源吗?而所有的溯本求源,不就是认祖归宗吗?
在这种凝视下,八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承续尽现连续性,革故鼎新尽现创新性,民族交融尽现统一性,兼收并蓄尽现包容性,天下一家尽现和平性。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构建着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对视者。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过程时,详细列举了选土、采土、晒土等工序,旨在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
B .文本二将青铜器的绿色铜锈称为“绿色铠甲”,突出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感,又暗含对青铜器的赞美。
C .文本一围绕黑陶展开,文本二从青铜器的绿光写起,所写内容各有侧重,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相似之处。
D .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采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但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运用典故增加内涵和文采,“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形成排比,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B .②句中“裂变”和“隐身”,是指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还有形式的创新,内涵丰富,引发读者思考。
C .③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青铜器以生命,使读者对青铜器的“绿”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表达效果得到了强化。
D .④句运用反问句式,引发思考,语意逐层深入,语气坚定且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凝视的意义不仅是看文物。
8 .两个文本的第二段分别对艺术品进行了描写,其角度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
9 .两个文本中的“凝视”都有对文化的深入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德二载,郭子仪率师趋长安,次潏水上。贼守忠等军清渠左。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子仪收溃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入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子仪顿首陈谢。
连营进围相州,子仪督后军,未及战,会大风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师南溃。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扰京辅,天子旰食。议者谓子仪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帝亦悟。
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为肃宗山陵使。会梁崇义据襄州叛,遽拜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咸阳。
子仪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①将不利公。其下裹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
(选自《新唐书》)
材料二:
郭子仪为唐社稷之臣,天下倚以重轻,后世无得而议者,又岂徒徼虚誉乎?任天下之重者,莫大乎平其情以听物之顺逆,而不挟意以自居于胜,此唯古之知道者能之。汾阳②以翘关负米③起家,而暗与道合,其得于天者,三代以下莫与之伦矣。汾阳于位之崇替,权之去留,上之疑信,谗佞之起灭,乃至功之成与不成,俱至则受之,受则任之,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情至平矣,而天下不能测其所为。平情之为用也,四海在其度中,贤不肖万殊之情归其范围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军容:鱼朝恩曾担任过的官职。②汾阳:即郭子仪。③翘关负米:古代两种不同的举重项目,为武举考试科目。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者谓A 子仪B有社稷C功D而孽寇E首鼠F乃置G散地H非所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次潏水上”的“次”与《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次”意思相同。
B .“子仪顿首陈谢”中的“谢”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不同。
C .“鱼朝恩素疾其功”中的“疾”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相同。
D .“何车骑之寡”中的“之”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德二年,郭子仪率领军队攻打长安,虽初战不利,但之后跟随广平王收复了长安,受到皇帝的赞扬。
B .相州之战中,王师溃败,郭子仪因此被皇帝召回,离开军队,但他并没有心生怨恨,仍然心系朝廷。
C .代宗时期,郭子仪因程元振的离间而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后因梁崇义叛乱而被任命为关内副元帅。
D .郭子仪对待敌人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还善于用人,幕府中的六十余人后来都成为将相显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2 )天下倚以重轻,后世无得而议者,又岂徒徼虚誉乎?
14 .在材料一中找出能够体现郭子仪“平其情以听物之顺逆,而不挟意以自居于胜”这一特质的事实。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复斋陈寺丞
戴复古
岂说从来用处难,出乘五马看庐山。
凤凰览德下千仞,虎豹憎人上九关。
持论太高天动色,忧时未老鬓先斑。
平生风节谁其似,汲黯朱云伯仲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以议论开篇,慨叹有才学的人难以有机会施展抱负,表达了对陈寺丞的肯定。
B .颔联妙用比喻与对比等手法,很好地展现了陈寺丞才高德厚却遭权臣排挤的困境。
C .颈联赞赏陈寺丞议论见解独到,又以自身对比,感叹自己虽未年老但已两鬓斑白。
D .尾联使用典故,高度赞扬陈寺丞人品、气节,与陆游《书愤》尾联所用手法相同。
16 .本诗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以数字入诗,效果却有所不同。请分别从这两首诗词中各选一处数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两句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表现了他长于启发的特点。
(2 )屈原《离骚》中“”一句,以佩挂香草“秋兰”表明自己品质高洁;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一句,赞美了屈原品德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3 )小刚在古诗词探究学习中发现,有的作品将乐器与清冷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例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类成语别具一格,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殊意义,还蕴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深邃涵义,能从独特视角揭示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甲)。和合共生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例如,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或精力,使之能够持久,体现了人们对持续和谐状态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水”类成语还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客观、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义,保持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成语“上善若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义,“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乙),即最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私、柔和、包容、适应等特质,②不仅这些特质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③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④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向水学习,⑤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⑥进而平和与和谐内心。
“水”类成语宛如一面镜子,应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灿光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我们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使之在新时代崩发出新的力量。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细水长流”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 .山穷水尽B .付之东流C .一衣带水D .碧波荡漾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2 .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你所在班级将举行“成语中的爱国文化”情景剧展演,请你仿照剧目一,设计两个剧目名称。要求:剧目名称中包含成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家国情怀,语言生动得体,每条不超过12字。
剧目一:投笔从戎誓守边疆
剧目二:
剧目三:
六、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I的材料一中说: “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5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D 2.B 3.A 4.①首先点明技术对戏剧的重要作用;
②其次阐述技术在戏剧中的运用由来已久;
③然后指出技术的本质及其运用给戏剧带来的艺术效果;
④最后强调技术与戏剧人的关系。 5.观点: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会“喧宾夺主”,影响艺术表达。
①运用高科技会挤压演员的表演空间,弱化演员的中心地位,影响故事讲述和人物形象。
②运用高科技会削弱戏剧的假定性特征,破坏戏剧情境,不利于思想揭示和情感表达。
③运用高科技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观演默契,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科技与戏剧艺术关系”展开辩证探讨。材料一以积极视角论述科技对戏剧的赋能作用:从历史维度梳理技术演进对舞台表现的推动,通过《梅兰霓裳》等案例展示数字技术如何拓展表演维度、增强沉浸体验,强调“技术为艺术服务”的创作伦理。材料二则立足戏曲本体特征,警示科技过度应用可能消解程式化、虚拟性等传统美学精髓,提出“内容为王”的核心主张。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能力。
D.“ 指戏曲舞台上重视说白、忽视演唱的不当行为”错,根据“高科技为舞台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舞台上的科技不“喧宾夺主”,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舞台创意”可知,材料二中提到“喧宾夺主”是指科技手段过于突出,掩盖了戏曲的本身的内容,而不是指重视说白忽视演唱。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导作用下”错,无中生有,材料一仅提及科技推动戏剧发展,科技是“推动力”而非主导。发展成现在面貌的是“舞台”,不是“中国古代戏剧”。
C.“ 不能在表演时采用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错,根据“但若过分依赖高科技包装,……便与戏曲精神背道而驰”可知,材料二反对“过度依赖”逼真布景,但未完全禁止,表述绝对化。
D.“ 独立表现实景”错,根据“它们的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而是结合人物造型和表演,为演员提供动作依凭”可知,戏曲物件“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物理布景越少,戏剧舞台上的干扰因素就越少”错,原文指出“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但并未说物理布景越少,演员的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因为还涉及物理布景对演员表演的烘托作用等。
故选A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段,总起论点,强调技术对戏剧的赋能作用;通过“催化剂和放大器”“视听新体验”“广阔创意空间”等表述,直接点明技术对戏剧的核心价值。
第二层:第二段,追溯历史,论证技术与戏剧结合的悠久传统;以故宫畅音阁、海派京剧为例,证明“艺术+技术”实践的历史延续性。
第三层:第三至五段,分析技术本质、艺术效果及观众体验;第三段阐述技术本质(“艺术语汇”“服务于思想揭示”);第四、五段以《梅兰霓裳》《一念·辛追梦》为例,说明技术带来的“艺术效果”(如虚拟影像、沉浸体验)。
第四层:第六段,总结升华,强调技术与人的辩证关系;通过“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责任在于人”等对比论证,强调技术与戏剧人的主从关系。
从“技术作用”到“历史渊源”,再深入“本质与效果”,最后落脚“人与技术关系”,形成“总——分——总”结构。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正方观点强调高科技对戏曲的“锦上添花”作用,需从材料中提炼反方核心论据,即技术对戏曲本质属性的削弱。材料二明确指出“科技不能喧宾夺主”,需以此为逻辑起点,围绕“技术对艺术本体的伤害”构建反驳框架。
拆解材料二,提炼三重反驳维度形成提纲:
①演员维度:材料二提到“过于逼真的舞台布景……使演员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戏曲以演员为中心,技术介入可能挤压表演空间(如“演高山造山坡”替代演员身段表现),弱化“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美感,最终影响故事讲述与人物塑造。故可以将反驳观点概括为:运用高科技会挤压演员的表演空间,弱化演员的中心地位,影响故事讲述和人物形象。
②戏剧本质维度:材料二强调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而高科技的逼真呈现会“削减假定性特征”“破坏戏曲情境”(如“一桌二椅”的象征意义被具象化场景取代),导致“托物言志、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质流失。故可以将反驳观点概括为:运用高科技会削弱戏剧的假定性特征,破坏戏剧情境,不利于思想揭示和情感表达。
③观众体验维度:材料二批判“外在逼真的形式剥夺文舞乐的生命力”,并指出技术可能“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观演默契”。观众因视觉奇观忽视表演内核(如“冲着光影特效而来”却未理解京剧精髓),违背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宗旨。故可以将反驳观点概括为:运用高科技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观演默契,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6 .A 7.C 8.①文本一侧重直观描绘和细节刻画,描述了艺术品的重量、颜色、造型、材质等特征,让读者清晰把握其外在形态。
②文本二侧重描写艺术品引发的主观感受,通过描写青铜器绿光给人的独特心理触动,展现出青铜器的神秘感与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对文物的好奇与向往。 9.①文本一中,“凝视”聚焦于“技艺的历史”,通过黑陶杯的制作工艺与留存过程,探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②文本二中,“凝视”聚焦于“文明的历史”,通过青铜器,思考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文化创新,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
③“凝视”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启示我们珍视传统、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中延续中华文明。
【导语】文本一聚焦黑陶,通过工艺细节的工笔描摹与制作场景的想象还原,揭示泥土在火中涅槃的生命哲学;文本二则以青铜器的铜绿为切入点,用“绿色铠甲”的意象勾连时光侵蚀与永恒存续的悖论。二者均采用器物拟人化叙事,在微观器物史中投射出文明延续的宏观命题——黑陶见证农耕文明的生命力,青铜器铭刻权力话语的永恒企图,最终共同指向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守正传承”的双重基因。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 旨在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错,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过程时,详细列举了选土、采土、晒土等工序,主要是为了突出黑陶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匠人技艺的精湛,而不是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
故选A 。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 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青铜器以生命”错,“青铜器之绿,与其说是一种色泽,不如说是一种时光”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将青铜器的绿色铜锈比作“时光”,强调其历经岁月沉淀的象征意义,使读者对青铜器的“绿”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非比拟手法。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文本一第二段对黑陶艺术品的描写侧重于直观描绘和细节刻画。作者首先描述了黑陶的重量,“它只有22克”,接着详细描绘了其颜色“黑如漆、亮如镜”、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材质“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等,突出黑陶的重量、颜色、材质等物理特征,展现其外在形态的精致与神秘。这些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黑陶的外在形态,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文本二第二段对青铜器的描写则侧重于主观感受的描写。作者没有直接描述青铜器的具体形态,而是通过描写青铜器绿光给人的独特心理触动,如:以“手足无措,目瞪口呆”“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等心理描写,来展现青铜器的神秘感与独特魅力;用“绿色铠甲”“荣光加身”等隐喻,赋予青铜器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这种描写方式通过情感共鸣引发了读者对文物的好奇与向往,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青铜器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探究文章情感的能力。
①文本一中的“凝视”聚焦于“技艺的历史”。作者通过凝视黑陶杯,深入探讨了其制作工艺与留存过程。黑陶杯的制作需要经过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再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和烈火的焚烧,最终才能涅槃为火中的凤凰。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和复杂,也展现了匠人们对技艺的执着和坚守。同时,作者还提到尽管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以“非遗传承人坚守古老技艺”“现代审美转化”,体现黑陶的制作技艺依然在传承和创新中延续着。这种对技艺历史的凝视,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②文本二中的“凝视”则聚焦于“文明的历史”。青铜器的“绿光”象征时光的凝固,其铭文与用途(礼器、兵器)映射古代对“不朽”的追求。作者通过凝视青铜器,思考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青铜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身上披染着数千年的绿色铠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对视者”“认祖归宗”等表述,揭示文物作为文明载体的意义,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作者认为,青铜器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豪。这种对文明历史的凝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③“凝视”是人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器物追溯文化根脉,如文本一的“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文本二的“八千年的凝视”,两个文本中的“凝视”都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文本一的“非遗传承”、文本二的“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文本都启示我们要珍视传统、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并在创新中延续中华文明。只有当我们真正凝视和思考自己的文化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它,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0 .DFH 11.C 12.B 13.(1)现在别人挖开了我祖先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人的祸患啊。
(2 )天下的安危都仰仗于他,后世没有可以对他进行评议的人,怎么会白白地求取虚名呢? 14.①在清渠之战失败后,立即收拢溃兵,保卫武功,并向朝廷请罪。
②君主赞扬他匡扶社稷时,他不居功自傲。
③面对鱼朝恩的诬陷,郭子仪并未心生怨恨,依然心系朝廷。
④鱼朝恩派人挖其祖坟,郭子仪以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态度化解矛盾。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郭子仪作为唐代中兴名臣的卓越品格。材料一以史传笔法,通过收复长安、相州兵败、父墓被掘等典型事件,刻画其忠勇谦逊、忍辱负重的形象;材料二则以史论形式,揭示其“平情任物”的处世智慧,指出这种不执著于得失的境界正是其成为社稷之臣的关键。两则材料互补,既见事功又明心性,共同构建了一个“功高不震主,权重不矜伐”的完美将相典范。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议论的人认为郭子仪有安定国家的功劳,而叛贼仍首鼠两端,朝廷却将他置于闲散之地,这样做不合适。
“议者谓”是主谓结构,“子仪有社稷功”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做“谓”的宾语,故其后D处断开;
“而”是转折连词,“孽寇”做主语,“首鼠”做谓语,语意完整,故其后F处断开;
“置”做谓语,“散地”做宾语,语意完整,故其后H处断开。
故选DFH 。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驻扎。句意:驻扎在潏水岸边。/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B. 正确。感谢/告诉。句意:郭子仪叩头谢恩。/多多告诫以后的人们。
C. 错误。意思不同,妒忌/憎恨。句意: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的功劳。/天下憎恨他们国君的人。
D. 正确。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句意:为什么车马随从这么少呢?/都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王师溃败,郭子仪因此被皇帝召回”错误,由“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可知,原因是鱼朝恩在皇帝面前诬蔑郭子仪。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发”,挖掘;“谴”,惩罚;“非”,不是。
(2 )“倚”,仰仗;“徒”,白白地;“徼”通“邀”,追求,求取。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由“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子仪收溃卒保武功,待罪于朝”可知,清渠之战失败后,郭子仪没有推卸责任,而是立即收拢溃散的士兵保卫武功,并主动向朝廷请罪。这体现了他面对逆境时的平和心态与担当精神。
②由“‘国家再造,卿力也。'子仪顿首陈谢”可知,当皇帝高度赞扬他“国家再造”的功劳时,郭子仪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叩首谢恩,表现出不居功的谦逊态度。
③由“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可知,在被鱼朝恩谗言陷害、失去兵权后,郭子仪没有丝毫怨望,仍然心系朝廷,展现了大局为重的胸怀。
④由“朝恩使人发其父墓”“中外惧有变”“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可知,面对祖坟被挖的严重侮辱,郭子仪不仅没有报复,反而将其解释为“天谴”,以超然的态度化解了可能的政治危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至德二年,郭子仪率军奔赴长安,驻扎在潏水岸边。叛贼张守忠等人率军驻扎在清渠的左侧。两军展开激战,唐军失利,丢弃兵器逃跑。郭子仪收拢溃败的士兵,守卫武功县,并向朝廷请罪。不久,他跟随元帅广平王率领十五万蕃汉联军收复了长安。郭子仪入朝,唐肃宗慰劳他说:“国家得以重建,全靠你的功劳。”郭子仪叩头谢恩。
唐军接连扎营,进兵包围相州,郭子仪督率后军,还没来得及交战,突然遇到大风拔起树木,天色昏暗,几步之内无法辨认事物,于是唐军向南溃败。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的功劳,趁机诬陷他,所以皇帝召郭子仪回朝。郭子仪虽然离开了军队,但毫无怨言,仍然忠心于朝廷。史思明再次攻陷黄河、洛水一带,西部的戎族也逼近骚扰京畿地区,皇帝政务繁忙无暇吃饭。议论的人认为郭子仪有安定国家的功劳,而叛贼仍首鼠两端,朝廷却将他置于闲散之地,这样做不合适。皇帝也醒悟过来了。
代宗即位后,程元振自认为对皇帝有功,忌惮老将有威望难以控制,于是用尽各种手段离间他们。因此罢免了郭子仪副元帅的职务,让他担任肃宗山陵使。恰逢梁崇义占据襄州反叛,朝廷急忙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
郭子仪在灵州打败吐蕃军,而鱼朝恩却派人挖开他父亲的坟墓,但盗墓的人没有得手。郭子仪从泾阳来到朝廷,朝廷内外都担心会发生变故。等到他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慰问了他,他当即号啕大哭说:“我长期统率军队,不能禁止士兵残害别人的坟墓,现在别人挖开了我祖先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人的祸患啊。”鱼朝恩曾经邀请郭子仪赴宴,元载派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郭子仪的部下都穿着铠甲请求跟随他一起去赴宴,郭子仪没有答应,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这么少呢?”郭子仪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他。鱼朝恩哭着说:“如果不是您长者大量,能不怀疑我吗?”田承嗣傲慢蛮横,不守法度,郭子仪曾经派遣使者到魏州,田承嗣向西遥望下拜,指着他的膝盖对使者说:“我的膝盖已经很久没有向人下拜了,今天为了您而下拜。”李灵耀占据汴州,公家和私人的财物一律截断,郭子仪封好财物经过他的领地,没有人敢扣留,反而派士兵护送。他麾下有数十位宿将,都是王侯贵族,郭子仪指挥他们进退,就像指挥自己的部下一样。他的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成为将相显官,他选拔人才就是这样。
材料二:
郭子仪作为唐朝的社稷之臣,天下的安危都仰仗于他,后世没有可以对他进行评议的人,怎么会白白地求取虚名呢?承担天下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持平自己的情感,以判断事物的顺逆,而不带着主观偏见去自认为处于优势地位,这只有古代那些懂得大道的人才能做到。汾阳王(郭子仪)以武举起家,却暗中与大道相合,他天赋的才能,三代以下的人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对于职位的高低升降、权力的得失、皇帝的信任或怀疑、谗言奸佞的兴起或消亡,乃至功劳的成就与否,郭子仪都顺其自然地接受,接受了就去担当,而不在这些事情上用心计较。他的情感极其平和,而天下人无法揣测他的行为。持平情感的作用,就是四海之内都在他的度量之中,无论贤良还是不肖,万种不同的情感都归结在他的掌握范围之内。
15 .C 16.戴诗:①“千仞”形容极高的山峰或距离,象征陈寺丞的高尚品德和才能;②“九关”指九重天门或九天之关,代指皇宫或君主。
柳词:①“十万”直观地展现了杭州的人口规模和市井繁华;②“三秋”和“十里”不仅指出了时间(秋季)和空间(广阔的区域),还表现了桂花和荷花的繁茂与美丽。
【导语】这首七律以雄浑笔触塑造了陈寺丞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形象。首联以“五马”显其身份,颔联“千仞”“九关”形成空间张力,颈联“天动色”的夸张与“鬓先斑”的写实相映,尾联用汲黯、朱云典故收束全篇。数字运用尤见匠心,“五马”显威仪,“千仞”状德行之高,较之柳永词中数字的铺陈之美,更显峻洁风骨。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又以自身对比”错,“忧时未老鬓先斑”并非以诗人自身对比,而是直接描述了陈寺丞因忧虑时事而未老先衰的形象,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敬意。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戴诗:
①“千仞”,虚指极高,以夸张手法形容凤凰栖居极高的险峻山势,象征陈寺丞的德行如凤凰般高洁,常人难及。这种用法使得陈寺丞的形象更加高大、崇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②“九关”,虚指皇宫或君主,数字“九”强化了权力的不可逾越性,代指权臣把持的朝廷中枢,与“虎豹憎人”呼应,其“憎人”之态与“九关”的森严壁垒共同构成陈寺丞仕途的险恶图景,凸显陈寺丞遭排挤的困境。虚数营造象征性意象,强化人物品格与处境的对比。
柳词:
①“十万人家”,实指规模,以夸张笔法勾勒出杭州城的人口稠密与市井繁华,直观展现杭州人口繁盛,凸显市井富庶。通过“十万”这一具体的数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杭州的繁荣和热闹,以及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虚实结合,“三秋”浓缩时间跨度,强调桂花香之久;“十里”扩展空间广度,渲染荷花之盛之美。二者交织成一幅立体化的钱塘美景图,突破了单一维度的时间或空间描写。实数增强画面真实感,虚数扩大意境,共同铺陈杭州的繁华与美景。
17 .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纫秋兰以为佩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渐黄昏,清角吹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纫、佩、皭、滓、融。
18 .甲: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 19.D 20.②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
⑥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1.①“应”改为“映”;②“灿”改为“璨”;③“崩”改为“迸”。 22. 苏武牧羊 矢志不渝(闻鸡起舞报效祖国/ 精忠报国临危不惧)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由“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 以及后文 “和合共生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可知,前文强调水的特性与和谐平衡相关,后文引出“和合共生”这一概念,所以甲处需要一个能将水的特性与“和合共生”相联系的语句,可填“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处:从“‘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义,‘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前文对“上善”的单个字进行了解释,“由此”表明后文需要根据前面的解释得出关于“上善”整体含义的结论。故可填“‘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结构的分析能力。
“细水长流”是主谓结构,“细水”是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长流”是谓语,对主语进行陈述。
A.“ 山穷水尽”是并列结构,“山穷”和“水尽”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山和水的状态。
B.“ 付之东流”是动宾结构,“付”是动词,表示行为动作,“之”是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于)东流”是后置状语。
C.“ 一衣带水”是偏正结构,“一衣带”是修饰语,对“水”进行限定和修饰,中心语是“水”。
D.“ 碧波荡漾”是主谓结构,“碧波”是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荡漾”是谓语,对“碧波”的状态进行陈述。
故选D 。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仅这些特质”语序不当。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在“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这个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这些特质”,所以“不仅”应放在“这些特质”之后。
⑥“进而平和与和谐内心”成分残缺。“平和”和“和谐”在此处用作动词不恰当,不能直接与“内心”搭配,需要添加合适的动词,使表达更准确。应改为“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应照”改为“映照”,表示光线照射。
“璀灿”改为“璀璨”,表示光彩鲜明的样子。
“崩发”改为“迸发”,表示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设计“成语中的爱国文化”情景剧剧目名称,解题关键在于紧扣“成语”“爱国文化”“家国情怀”等核心要求,从经典成语故事或与爱国相关的成语入手,进行合理搭配与创作。
具体思路如下:
筛选合适成语:从众多成语中挑选出与爱国、忠诚、奉献等家国情怀相关的成语。像“精忠报国”,源自岳飞的故事,体现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鞠躬尽瘁”形容为事业、国家恭敬谨慎,尽心竭力;“赤胆忠心”表示十分忠诚,这些成语都具有鲜明的爱国文化内涵。
搭配相关情境或行为:将挑选出的成语与能体现爱国行为、精神状态或历史情境的内容进行搭配。例如“精忠报国”搭配“临危不惧”,展现出爱国之人在战场上毫不畏惧为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场景;“闻鸡起舞”搭配“报效祖国”,表现人物刻苦勤奋一心为国的爱国之情;“鞠躬尽瘁”搭配“治理山河”,描绘出为国家建设不辞辛劳、全力付出的画面,使剧目名称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
确保符合要求:检查所设计的剧目名称是否满足题目条件。一是名称中必须包含成语;二是要具有文化内涵,能够让人联想到背后的爱国故事或精神;三是要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四是语言要生动得体,且每条不超过12 个字。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戏剧观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守住人文精神的根本。材料通过戏剧观的坚守,引申出对于高新科技应有的态度。核心在于强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心中的正确观念、道德底线和文化根本不应被遗忘或抛弃。
材料中的“正确的戏剧观”可以理解为对艺术本质的坚守,而将其引申到更广阔的领域,则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立正位”强调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定位。就像戏剧要守住艺术的本真,我们在面对科技时也要明确“科技是工具,人才是目的”的基本立场。
“行大道”指出发展方向要符合正道。戏剧发展要遵循艺术规律,科技发展同样要遵循人文伦理。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伦理约束,这样才能走在造福人类的大道上。
这三个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立正确价值观是指南针,选择正确发展路径是方向盘,坚守根本初心是压舱石。材料最后“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的论断,正是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精妙诠释——科技应该是延伸人性的工具,而非异化人性的枷锁。在算法推荐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醒的认识。
写作时,开头可从材料核心句切入,指出“正确的戏剧观”本质是价值观的坚守,强调科技时代更需人文精神的引领。中间分三层展开:先结合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如“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论述艺术本质在于人性表达而非技术堆砌;再以AI绘画引发的版权争议为例,对比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说明技术失控的根源是人文缺位;最后联系“数字鸿沟”现象,强调科技普惠的前提是守住“为人服务”的初心,可举老年人健康码困境与适老化改造的对比案例。结尾回归材料,强调科技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以人文为舵,方能在数字浪潮中行稳致远。
立意:
1. 坚守本心,科技向善。
2. 把握使用科技的主导权。
3. 文化传承需与科技融合股票的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